众 所周知,初中生物是一门会考科目,不需要参加中考,其性质决定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的轻视,自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肯定存在某些问题。处 于七年级、八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外界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来分析的话,他们基本上都比较喜欢生物这门有趣的学科,尤其是各种各 样的生物实验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部分学生兴趣的丧失。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实验兴趣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就以自己新课标教学二年多来的切身体会,谈一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问 题。
教 材中安排的实验基本上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三维目标方面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倘若我们随心所欲对待这些实验的话, 岂不是浪费了一笔很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尽量让学生尝试做做每一个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就好像人的五脏六腑一样,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各 个器官缺一不可。
实验不能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皆有,列举一些说明如下:
1、学校实验室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实验仪器配备不齐。
每一个实验都会用到一些材料用具,如果缺乏的话,对实验必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七年级上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需要用到干湿计,倘若学校没有干湿计的话,那么此实验就根本无法完成。
另 外,八年级上册关于细菌和真菌那一部分内容中有一个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材料用具中涉及到了经高温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在进行 微生物实验时,高温灭菌在实验室通常采用的是高压灭菌锅,并且某些操作步骤最好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就没有条件很好的去完成这个探究 实验了。于是,要么放弃实验,要么粗枝大略的做做。当然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防采取第二种做法。不过,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某些环节的科学做法, 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为培养科学而严谨的的实验态度打下基础。教师交代的方法很多,如能让学生对有无灭菌两种状态下的情况做个对比分析也不失为一种好 方法。
其 实好多实验在相应仪器不具备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想办法,寻找其它材料代替或者改变实验方案,从而也能顺利完成实验。如实验室没有探究“光对鼠妇 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所需的铁盒或木盒,不妨让学生就地取材,直接用自己的文具盒来做这个实验。如此巧妙的安排肯定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长远意义来看,对于仪器设备不齐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着力于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如每年学校可以添置一两件仪器,逐步完善实验室的条件,力争使学生不再由于设备不齐而做不了实验,给学生一份快乐感。
2、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譬如季节性、地域性等,这样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材料难以准备。
如 七年级上册关于“开花和结果”那一节内容中有个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书上建议最好用桃花作为观察材料。自然界中的花各式各样,有些花是不完全花,在选用观 察材料时肯定要选择花的基本结构比较齐全的完全花。桃花具备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的确是最佳的材料。然而由于讲授本节内容时已值冬季,桃花一般 在阳春三月开放,所以能让学生在冬天可以观察到真实的桃花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解决的办法一般是选用其它花代替,最好各部分结构比较完整且容易观 察。在十二月份,本地区市场上的花中可能最佳的还数百合花和月季花,其它花不适宜作为观察的材料,如菊花是由许多花聚集而成的头状花序。除此之外,教师平 时可以做个有心人,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观察桃花:将春季采集的桃花浸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中保存备用;截取花芽饱满的枝条让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花等。因此,有些实验材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平常注意收集与实验相关的一些材料,如松球果等。
3、实验比较复杂,教师嫌麻烦。
有些实验虽说材料不难准备,但做的过程比较复杂或做的时间比较长,部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决定不做实验,既省力又省心。
如 七年级下册有一个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操作起来比较烦琐而且需要耐心,甚至有些探究问题不是某个时间段可以完成的,譬如下雨前和下雨 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不会不一样等。还有七年级下册两个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由于对生物的影响一时半 会是看不出来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鉴于初中生物普遍不受重视的前提下,在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是以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直接给 予了问题的答案。
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该给学生自我发现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自己尝试得出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也只有亲自做实验,他们才会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并且享用一生。
4、实验现象不明显,索性放弃实验。
每 一个实验都会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现象去分析,从而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些实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最终的现象几乎看不出来。没有了现象,学生如何得 结论呢?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认为还不如放弃实验,直接介绍实验,然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上,猜想实验的现象,从而完成实验教学。
其 实没有现象也是一种现象,或许在你心里有一个前人已经得出的现成的结论,而实验的结果与此不相符合,这根本不重要,你恰好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原因,是选 材有问题,还是操作方法有问题,甚至还可以对前人的说法产生质疑,再把问题留到课后,延伸为第二课堂。这样原本看似的失败反而会成为学生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最有价值的成功实验,一举多得嘛。
如 八年级上册有一个“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其中要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运动,借助于粗糙的面和光滑的面进行对比观察,目的是想让学生看出蚯蚓在光滑的面上运 动比较困难,从而进一步观察并思考原因,得出刚毛在蚯蚓运动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实验过程中,有些组的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预设的想象恰好是相反的。 此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否定,可以让全体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为什么会跟其他组做出来的现象不一样呢。如果学生认为是选用的面不相同的话,教师 可以让他们换个粗糙的面和光滑的面重新做实验,或者通过几个不同的面进行几组实验,看看现象有何差异,再联系所选用的面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如所谓光 滑的面是否真的光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迷信于书本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