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如果给你一块试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工具?
二、指导阅读,自主探究
(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牛耕图》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钟)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三
课题名称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科 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2011-9-30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学历史,一些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对专业知识积累的太少,要掌握生产力等概念,难度较大。我运用漫画生动展现生产力的进步,给学生一个初步概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本课采用故事导入,利用漫画、图片、小故事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资源 都江堰平面图、教师自制课件、形式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故事导入 明确目标
1、“立木为信”的故事(课件中视频或学生讲述)
提问:“立木为信”让谁树立了威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言必行,行必果)
导入新课: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这要从生产发展说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活动2 二. 自主学习 获取新知
1.学生们拿出预先发的学案,通读教材,根据导学提纲,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填空题,对知识进行梳理,并圈点课文。(8分钟)
2.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疑难。(教师穿插在各组观察,询问,指导)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学提纲,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显示答案。(对学生掌握的一律不讲。对于疑难,教师及时予以点拨) 教学活动3 三. 合作交流 理解运用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组漫画,提问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位农民,请问你会选择里面的那一种来提高你的劳动效率?为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动脑筋 “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得到推广?”
3.、多媒体显示图片:《二牛抬杠》学生思考回答: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候牛耕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或多媒体视频《都江堰》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培养学生学会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谈话引导法 3、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只有变革才能富国强兵。战国时期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过渡】: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看生产发展的一大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回忆: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人们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演示课件。
过渡:春秋时期有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情况有了怎样的变化?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出示图片复习: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呢?(第37页动脑筋)出示问题,并提示学生,可与石农具、青铜农具相比较,也可以参考这一段史料,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学生回答】: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
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
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
【教师总结】:同学们答得很好,是的,铁农具之所以能较快的推广,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教师讲授】: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先看两则材料,出示课件,问:请同学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