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高二历史
1记基本史实
毋庸讳言,历史学科是以记忆基本史实为基础的,精准记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当年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回忆幼时的读书经历时,说:“不懂就老念,念熟了过一会儿,过一阵,过几年,他就不知不觉地懂起来。……我好些书都是先背熟了,后来才慢慢儿懂的。”
赵元任的一席话,道出了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文科学习中。
记得我小时候读书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经历,读初一年级时,老师要求背列宁的话:“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当时是不懂的,但硬是记住了,直至今日依然能脱口而出,然而真正理解这段话是在上大学后。
有一种观点,似乎一提到背书,马上就与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等负面词语划上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适当背书、记一些东西,也是一种积累。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中年时代则逐渐进入理解力最好的时期。
我们要顺应这个规律,在适当的年龄多做适当的事。所以,在少年时代——博闻强记的最佳年龄,是不能错过知识记忆的。学习历史,一些重要的年代、人物、地点,是必须记住的。
我这样说,家长和同学们不必害怕,因为我做过统计,高中历史要记忆的年代,一共只有180多个。比起英语3000词汇量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当然,最好的记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举一个例子:你记住了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40年代,也记住了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你就能很自然地找出它们的因果关系了。
顺便说一下,一些有趣的记忆法不妨一试。记得我的中学时代,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记忆马克思出生的时间(1818、5、5):“马克思打了资本家一个嘴巴一个嘴巴,资本家呜呜地哭了。”从此,我教的每个学生都记住了这个日子。
2读课外书籍
学习历史,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几本历史教材上。古人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有道理的。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清晰了,对学习历史是很有帮助的。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等。暑假里看看《大国崛起》,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文采、思想俱佳,值得一看。相信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此外,同学们要关心时事。前文已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联。
比如,阅读今年9月3日大阅兵的新闻,可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历史;由近日的俄土之争,可回顾19世纪的克里木战争、乃至20世纪美苏争霸(土耳其加入北约)的有关历史。
高二历史简单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与秘诀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高二历史常规学习方法
1以情感励志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两方面因素——智力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当今,非智力性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非智力性因素,与人的情感关系十分密切。情感可以励志,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毫不夸张地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历史是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藏。
翻开史册,多少历史人物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能起到“感情的传染”作用。舍身取义的文天祥,“为天下人谋永福”痛别妻子的林觉民、清贫而伟大的__、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的林肯、身残志坚的罗斯福……
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情感励志方面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有一位老师在上“美国内战”时,是这样介绍林肯的:
18,他的家人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抚养他们。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
1832年,丢了工作——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借钱经商,但年底破产,接着他花把债还清。
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6年,完全精神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相信,读完这段历史,林肯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一定会牢牢铭记在学生的心田,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次极好的洗礼。历史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心灵的耕种。
2以思考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英语可以用来交流,物理化学可以搞实验,数学可以计算,我们的历史学科能干什么呢?那些千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拿出来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思考:反思前人的成败得失,从思考中悟出智慧。
我在讲庆历新政(范仲淹改革)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范仲淹为了整顿吏治,决定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当时,有人曾劝他:您这样做,每罢免一个官员,是否知道就会有一家人跟着哭啊!范仲淹慨然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于是,大刀阔斧厉行改革。
讲完这个简短的故事后,我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这个做法呢?
与我原先的料想一致,大部分同学高度肯定范仲淹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得罪权贵的高尚品质。
随后,我再追问:换一个角度看看,你还能看出什么?
在 我的启发下,终于有同学提出:范仲淹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没有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下,让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下岗,那他们的家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所 以,在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范仲淹进行激进的改革,是不够稳妥的!那些在改革中失去生活保障的官员,必然会联合起来与范仲淹为敌,打击面过大、 过急的行为最终必将导致改革的失败。
我在课堂上,补充这个历史故事的目的是深远的。
历史对现实的启迪意义,正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今 年8月23日,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 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只有学习好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现实。
高二历史学霸的必备学习方法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