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一内容页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12-08 10:51:03 高一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山为证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一般人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在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说:“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被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一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

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在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当地的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厝,我翻箱倒柜,那枚弹壳却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6分)

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诏益封去病二千户。夏,去病复与合骑候公孙敖将数万骑俱出北地,异道。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独与数十骑,驰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明日,复力战,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会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而骠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余里,与合骑候失,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禅小王七十余人。天子益封去病五千户,封其裨 将有功者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辉渠侯。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是时,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而诸宿将常留落不偶,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

B.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

C.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

D.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和秦以北地区。

B.“汉矢且尽”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且”意思相同。

C.裨将:副将。裨:副的;也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

D.“匈奴军乃解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去病率一万骑兵,长途跋涉,斩杀俘获匈奴二王及军士近万人,并夺得一个祭天金人神像。

B.李广的部队遭到十倍于己的匈奴军包围,李广足智多谋,沉着应对,使军士的情绪安定下来。

C.霍去病、李广等率军北击匈奴,匈奴军撤围而去后,张骞被贬,霍去病、李广获封增加食邑。

D.霍去病部下也得到封赏,赵破奴被封为从骠侯,高不识被封为宜冠侯,校尉仆多被封为渠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广将四千骑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4分)

(2)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4分)

14.霍去病的地位为什么能越来越接近大将军卫青?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别韦司士①高 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③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④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司士:官名。此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韦司士路经滑州,渡黄河北去,诗人与州郡中官吏夜间设宴为书送行。韦司士与诗人就是这次宴会上所结识的新交。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堪,能。求侣,呼唤同伴。③无那:无奈、无可奈何。④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高馆张灯”言环境之豪华,酒香清洌言酒菜之丰盛,足见待客之殷勤。

B.次句选取“夜钟”“残月”“雁归声”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寂寥的别离气氛。

C.颈联展开想象,设想友人别后行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充满了离情别意。

D.尾联将伤别化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充满了乐观情调。

16.颔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 ”,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3)小明酷爱音乐,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他发现古人描写音乐往往都借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展现音乐的美妙,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点,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⑥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⑧来发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

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使乡村短视频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

A ,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 B ,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

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

20.文中加点的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幸亏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权威,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袁隆平说,要创新,就得不断突破。在“无性杂交”还属于经典权威的时候,袁隆平先生并未迷信权威,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不断突破创新,运用“三系法”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材料二:屠呦呦带领团队研发治疗疟疾的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终于,葛洪(东晋的医药学家)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了课题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团队由此提取青蒿素,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

以上材料对科学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材料二“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见,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中“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故选C。

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根据原文语句“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可知,放牛娃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他知道少有人知的近道。

C.“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错,“我怔住,是呀”后的三个问句,表现的是“我”对自己寻找证人目的的反思。

D.“辞别之时……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错,青山老人是在“我”回复弹壳上刻着“王”字的时候才确定父亲就是当年的放牛娃的。

故选B。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错,交信时的暗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在后文并未再次出现;“我”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而后文中“我”再次找到青山是因为调岗后的一个同事引见,与此事并无关联,故这些事件并不都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老人设下的伏笔。

故选C。

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了寻找端叔未果、让同事询问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②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③就效果而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作用的能力。

从文章中间“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开始,“我”这个叙述者的形象就出现了,此后文章中“我”想要让父亲恢复名分,寻找端叔和青山,与青山对话等情节发展,都是因为“我”的行动才得以进行下去,因此,“我”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此外,根据原文中“我”的观点“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和后文青山质疑后“我”的思考“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与父亲的态度“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进行对比,可知作者也是想借“我”来衬托父亲高大无私形象。

由“我大学毕业……”“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我调至市司法局”“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可知,“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

9.①在“我”已经打消了再去为父亲认定身份的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使故事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加完整。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突出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原本已经打消了再去确认父亲名分的心思,但它的出现却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产生了转折,使文章更波澜起伏。

父亲一直拥有这枚特殊弹壳这一物品,但直到此刻,“我”,甚至是我们读者才知这枚弹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物。但父亲却一直没有说明,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确认名分要待遇的心思,他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清楚了父亲的为人。

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才能说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一句话。它使拒绝优待从父亲个人扩散到了诸多类似的人身上,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

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军将士全都面无人色,只有李广神情自如,愈发加紧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全军上下都钦佩他的勇气。

“无人色”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而”表转折,放在下句句首,其前断开;

“广意气自如”是主谓结构的句子,“意气”是主语,“自如”是谓语,后面断开;

“益治军”省略主语李广,“治军”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而“军中”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

“军中皆服其勇”主谓宾俱全,中间不断开。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将近;况且。句意:汉军的箭也快用尽了。/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

C.正确。

D.正确。离开;失去。句意:匈奴军才撤围离去。/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故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霍去病、李广获封增加食邑”错,由“广军功自如,无赏”可知,李广并没有获封增加食邑。

故选C。

13.(1)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出发,(距大部队)大约几百里,张骞率万余骑兵跟在后面。

(2)合骑侯公孙敖因中途逗留而未能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会合,应当处斩(或译判处斩首),赎身后被贬为平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将”,率领;“先行”,先出发;“可”,大约。

(2)“坐”,因……而犯罪;“会”,会合;“庶人”,平民。

14.①相比其他老资格的将领,霍去病的军队武器精良,部下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他自己又胆识过人并能身先士卒,因而屡立战功:霍去病的军队从来没有陷入困绝之境。②可是,老将们却经常因迟留落后而不能建功。(第1点2分,第2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可知,相比其他老资格的将领,霍去病的军队武器精良,部下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他自己又胆识过人并能身先士卒,因而屡立战功;

由“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可知,霍去病的军队从来没有陷入困绝之境;

由“而诸宿将常留落不偶”可知,可是,老将们却经常因迟留落后而不能建功。

参考译文:

霍去病凭骠骑将军身份率骑兵一万,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经过五个王国,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匈奴折兰王,斩卢侯王,俘获浑邪王的王子及相国、都尉,其斩首俘获匈奴军士八千九百余人,并夺得休屠王用以祭祀上天的金人神像。为此,汉武帝下诏书增加霍去病食邑二千户。夏季,霍去病又与合骑侯公孙敖率领数万骑兵同时从北地分两路出击匈奴。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也同时从右北平分路出击。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出发,(距大部队)大约几百里,张骞率万余骑兵跟在后面。匈奴左贤王率骑兵四万,将李广率领的先头部队团团包围,李广的军士都感到恐惧;李广就命自己的儿子李敢独自率领数十名骑兵,直穿敌阵,从敌阵左右冲出后返回。李敢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军士的情绪才安定下来。李广命部下将士面对敌军列成圆形战阵,匈奴兵向汉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军士卒阵亡过半,箭也快用尽了。李广便命令部下拉满弓弦,但不发射,由他亲自用特大的黄色强弓射匈奴将领,一连射死好几名,敌人的攻势才渐渐缓和下来。此时天色已晚,汉军将士全都面无人色,只有李广神情自如,愈发加紧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全军上下都钦佩他的勇气。第二天,汉军再次奋力与匈奴兵激战,虽然死亡大半,但消灭的敌人超过己方的损失。这时,张骞的大军也赶到,匈奴军才撤围离去。汉军疲惫,无力追击,也撤兵而还。根据汉朝的法律:博望侯张骞由于行动迟缓,贻误军机,本应处死,赎身后贬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匈奴地区二千余里,与公孙敖失去联络,未能会师。但霍去病率领部队跨越居延海,经过小月氏,抵达祁连山,生擒单桓、酋涂二王,丞相、都尉率二千五百人投降,斩杀三万零二百人,俘获小王七十余人。汉武帝增加霍去病食邑五千户,封其部下有功将领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渠侯。合骑侯公孙敖因中途逗留而未能与霍去病会合,应当处斩(或译判处斩首),赎身后被贬为平民。当时,汉军中老资格的将领们统帅的将士、马匹、兵器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的部下通常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但他也敢深入敌军,经常与精壮骑兵走在大部队的前面;老天也似乎对他的部队特别照顾,从来没有使他陷入困绝之境。可是,老将们却经常因迟留落后而不能建功,因此,霍去病的地位越来越亲信尊贵,和大将军卫青差不多了。

15.C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情景交融”说法错误。颈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所以诗人想象韦司士的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只是预想中的沿途景物,以渲染朋友的旅途劳顿。

故选C。

16.①运用典故。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现了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为新交的庆幸;②虚实结合。“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的“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③拟人手法。不说朋友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道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

(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只言啼鸟堪求侣”句,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啼鸟堪求侣”化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用来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言啼鸟堪求侣”的意思是,诗人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表达了对能结识韦司士的庆幸和愉悦之情。

“无那春风欲送行”句,是说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这句诗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春风”的特点是轻柔和煦,不疾不徐;明明是诗人为友人送行,却不说自己而说“春风”,写出了新识友人的喜悦和刚刚相识却又即将分别的无奈之情,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道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啼鸟”是虚写,是诗人化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使用的典故,并不是真正在写啼鸟求侣;“春风”是实写,既点明了送别友人的季节,又写出了诗人的别离之情。但虚写的“啼鸟”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霜鬓”“羁”“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 A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B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的情况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应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B处,“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烟火气息”说的是乡村短视频内容,都能展现乡村面貌,“让人们看到”的首先是乡村面貌,应填: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

19. 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乡村短视频博主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

⑧来呈现(或“展现”等)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

⑨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

(选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若有修改合理通顺,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句式杂糅,改为“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乡村短视频博主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

⑧“发现……面貌”动宾不搭配,把“发现”改为“呈现”或“展现”;

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搭配不当,改为“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

20.①“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②“喂饱”指让对方吃饱,二“抚慰”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心灵也得到安慰,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筹备”和“准备”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的不同点:“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一般用于重大的事情;而“准备”多指一般行动。此处是说自己“筹备年货”这件事,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作者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春节的感情,体现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

“喂饱”与“抚慰”,前者用于通俗,更加口语化,而后者更文雅,有书面语特点。此处说“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除了食物的满足,更侧重精神和心灵的满足。从情感角度分析,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

21.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等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答出“日常口语”“日常对话”得1分,分析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地道的生活语言,舍弃了官方正式的书面语言,“自己家的”“父母和亲戚的”“好货”和“备上”等词语极富口语化色彩,“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更是大家熟悉的交际口语,生活气息浓重。同时选择散句,表达自然,贴近实际,如话家常。情感上分析,更能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22.(1)Ⅰ句“像”表示举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2)Ⅱ句“像”表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

(答出1点2分,答出2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1)中的“像”表举例,“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是所举的事例,“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2)中的“像”表比喻,“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本体是春节喜庆团圆的氛围,喻体是图腾,二者相似点是“万古长存”,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材料一强调不迷行权威的重要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是对权威论断的质疑与挑战,他“并未迷信权威,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不断突破创新,运用‘三系法’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指出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的先后关系,敢于质疑,打破权威论述,并不断突破,才能开创新领域新赛道。

材料二强调向前人学习的重要意义,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陷入僵局时,向古书配方学习,取得巨大成绩,说明前人留下的知识、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启发。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统一于科学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知识、经验、公式、定律等会借助古人之口、权威之言以及书本记载等形式留传下来,哺育后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人留下的经典却未必都能适用于今天的环境和形式,甚至变成谬误。所以,我们在接触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就必须有一种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绝非全盘否定,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和权威观点辨伪去妄,去伪存真。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同时又不迷信于权威。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科学发展既要勇于创新,又需汲取前人智慧。

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才能有所创新。二、汲取前人智慧,学会为我所用,时推世移,应时而动,随时代发展,方能灵活变通,不受制约。三、科学发展既要站在前人肩膀上,又要超越前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立意:

1.科学需要发展,墨守不可取。

2.扬理性之判断,破思想之藩篱。

3.承而不迷信,笃信而不盲从。

高一期中考试总分多少

高一期中考试总分因地区和学校而异。一般来说,高一期中考试总分是750分,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总分不是750分,比如上海高考总分为660分,北京高考总分为750分,江苏高考总分为480分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考试科目和分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计算高一期中考试总分时,需要参考当地或学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高一期中考后怎么复习

高一期中考后,为了更好地备战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以下复习策略: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复习任务和时间安排。同时,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对于自己薄弱的科目和知识点要重点复习。

建立知识框架。在复习过程中,要建立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要注重做错的题目,及时总结和反思,避免再次出错。

注重课堂听讲。课堂听讲是复习的重要环节,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及时记录笔记。对于老师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注意理解和记忆。

积极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或问题,要积极寻求帮助,向老师、同学或网上的学习资源请教。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课程等,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保持积极心态。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要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同时,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

总之,高一期中考试后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建立知识框架,多做练习题,注重课堂听讲,积极寻求帮助,保持积极心态。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才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