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2023-12-04 17:17:56 心得体会 访问手机版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1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的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安娜能够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可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感情的萌生结合在一齐,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人就是根据美得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我却一无所知。

诚然,两件预料不到的事情出此刻同一时刻,就叫巧合。而巧合也以其特殊的美诱惑这每一个追求美得人,无论生或死。我认为,安娜之所以会选择在车站死亡,是由于她与沃伦斯基相遇在车站的站台上。而特雷莎选择了与托马斯的感情,并为此勇敢地离家出走,也是由于众多巧合的诱惑。人们总是喜欢偶然,因为它有特殊的美,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人们都是喜欢美得事物,追求这各种各样的美,甚至对于死亡,也更愿意以一种自认为最美的方式结束自我的生命。可是,我认为,追求美固然无错,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理智,理智地判别生命的轻重,从而去珍惜生命,过好自我的人生,偶然固然完美,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必然,不能一味地依靠偶然生存下去,那样,很容易使人产生幻想,对绝望时刻一无所知的人,并非真正会生活的人。

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在历代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甚至会漂浮起来,远离大地与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必须的负担能够转变成行动的动力。这对于经过高三的我们来说深有感触。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独木桥面前,为了离自我的梦想更近一点,我们都会自愿地套上负担这一副枷锁。有时,负担会重的使我们喘可是气,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其鞭策下,我们学会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学会了奋勇向前。然而,但我们自认为幸运地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负担的枷锁也随之完全挣脱了。于是乎,恋爱现象、打机现象等普遍可见,试问如今,还会有多少大学生们像高三般拼搏呢?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学会了幻想,学会了沉沦与享乐,学会了不思进取,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完全与“负担”这个词语划清界限的后果吗?所以,我们也应当学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此刻的我们对于自我的生命,对于自我的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选择,更是为每个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选择什么才是不让人后悔的?你明白答案吗?或许,这需要在每个人的深思后才能做出的抉择吧,深思之后,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至少能够让所有人明白,对于你自我的生命,你选择了承担,永不后悔!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2

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就像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希特勒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勒、斯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人生同样如此。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动物是天生的哲学家。狗很幸福,因为它们享受于日常重复的生活。幸福就是对重复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远。当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线向前的人抛弃乃至遗忘,当人挣脱了所有的负担而飞上天空,这样的人生最终走向虚空。人类思考了千百年,才发现幸福,居然就是能像猫狗一样生活,认真、重复的生活。难怪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3

那天坐车走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期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

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期望。

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明白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

纯粹世界里的诘问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

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能够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那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杯具总能够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杯具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以往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灵魂的缺憾,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纯粹的体验中,经过反复的参照与提醒,回顾与反思,遗忘或回忆,得到了修复与补充。

我想说的是:这儿天很蓝,阳光灿烂,都睁不大眼睛,坐在地上闻到浓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爬,旁边树上有清晰脆耳的鸟叫声,风徐徐走过,几多未谢的无名紫色花儿。那里完美一片。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4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可是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简便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所以,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理解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终,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经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我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向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我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职责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应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向想看可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向没看进去。这段时间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屌了!”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可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感情,梦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意义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

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仅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永远无法明白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意义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仅有一次,我们当然也能够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细心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意义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意义的轻。

同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职责、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必须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可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简便就真的欢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可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职责,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6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虽然仅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资料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必须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必须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我,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那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终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对小说人人都有自我的理解,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我仅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职责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职责和负担的简便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简便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个人的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感情的专注和职责、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终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景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境检讨自我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

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感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简便,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职责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我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能够背叛亲人、配偶、感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感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我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杯具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托马斯在俄狄浦斯事件中又表现出他的生命之重的一面。表现出他对社会还有一点正义感。正是因为这一点正义感也才能表现出生命之重。也说明生命之重是与职责联系在一齐的。有责才有任,有任才有重。

能够看出小说的主旨应当是明显的,是对人类生命之轻的指责和否定!个人理解是一部哲理性社会问题小说。

对于小说中很多的乱性描述,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理解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述。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联想到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兄弟》,以及历史上的《金瓶梅》、《红楼梦》,等等……,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职责、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是啊!生命仅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资料,也不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当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肯定自我,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我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先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7

读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受很多,故事中的四个男女从自我过去的生活中逃离出来,带着生命里的伤痕,追求所谓的“真实的生活”,但“真实的生活”在哪里?我想“真实的生活”就是他们经历着的。以前的我们都会认为生命是沉重的,但作者却提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这么一个反命题。那么在我们生命中,何为轻?何为重?

特蕾莎、萨宾娜于托马斯,就像白玫瑰与红玫瑰。一个是纯洁,沉重,令人窒息的感情,一个是轻盈,放纵自由的叛逆。她们代表着托马斯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

特蕾莎对托马斯很依靠,她的爱很沉重,是令人窒息的。托马斯也爱她,他们之间的感情无疑是完美的,但也很累人。特蕾莎的童年没有得到过多少母爱,她身处底层,自尊敏感,读书是让她与这个粗俗,灰暗的生活区分开来的东西。在她内心深处,憧憬着一种有教养,温情的生活。冥冥中她在等待,等待一个她渴望中的那种男人来拯救她。这个男人不期而至,就是托马斯。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是无法解释的,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对她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怜爱,那是对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孩的怜爱,或许应对这么一个林黛玉式的楚楚可怜的女孩是所有的男人都无法抗拒的吧。但他对感情还没有那种准备,还没准备负起职责。对职责,他一向是害怕的。他不明白自我是因为疯狂,还是感情,对她,他产生了像父亲,兄长般的爱,保护她的柔情。更多的时候,他感到的是自我有罪,要隐瞒,要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特蕾莎的嫉妒,怨艾。但不可否认,托马斯之后对特蕾莎的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了,分离之后,他停止和别的女人的性爱游戏,不顾一切地回到特蕾莎的身边,随之而来的却是他命运的彻底改变,因为政治迫害,托马斯被辞去公职,不能再当医生,他以往引以为傲的医生的职责和使命都

一去不复返了,失去了一切工作和社会地位,一无有,他的生命开始变得无足轻重。表面上,特蕾莎是弱者,但她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她“耗费自我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总是使他就范,直到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上了铁球”。他被特蕾莎的爱捆住了,直到生命结束。对托马斯来说,特蕾莎的爱是他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

萨宾娜和托马斯,本质上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渴望自由,逃避束缚,在一齐调情,欢娱,他们在思想上是同等成熟的,相互理解的。七十年代的捷克,处于社会的压制氛围下,托马斯对一切所谓道德和职责的东西,都感到恐惧。他追逐的是自由。和不一样女人的交往成了他自由的一部分,所以他不断地能够与女人交往,却不研究要负责。在他的女友中,仅有萨宾娜最理解他。她常说,“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里,你会是个恶魔。”萨宾娜的反叛个性和苦难经历决定了她能够理解托马斯的逃避,萨宾娜就仿佛是另一个托马斯,她的一生都在背叛,背叛她严厉的父亲,背叛家庭,背叛令她感觉压抑恐惧的环境。她和托马斯一样,内心向往自由,逃避一切束缚,寻找着真实的自我。不一样的是托马斯找到了特蕾莎,而萨宾娜却选择继续背叛。没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不能体会经受过苦难的人的内心,成熟叛逆的萨宾娜认为她和弗兰茨之间有着一种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萨宾娜选择再次背叛,飘然离去。而萨宾娜在继续漂泊多年之后,才意识到弗兰茨的爱其实才是她幸福的归宿。每当看到暮色苍茫中幸福人家的闪亮的窗户时,她不止一次地感到双眼被泪水打湿。在萨宾娜背叛的人生中,所向往的,其实可是是“两扇

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然而,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她最终的爱也被自我丢弃。之后,托马斯和特蕾莎在车祸死去,萨宾娜与过去的唯一联系也断了。在生的世界里,值得回忆,证明过自我存在的人和物都渐渐消逝了。她就变得无可比拟的轻了。萨宾娜的杯具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轻。当亲人、丈夫、感情和祖国一样都没有的时候,没什么可再背叛。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此时的她,生命只剩一片虚空。

正如托马斯在失去一切之后对特蕾莎说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我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的时候,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生命,何为轻,何为重?人们都说时间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确实,在无情的时光消逝中,生命如一缕轻烟!缥缈虚无,无所寄托。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体会范文 篇8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可是气来,可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那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向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感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职责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向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我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职责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证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我,给自我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职责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职责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感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我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我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职责,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以往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仅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之后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坚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所以,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我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忙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感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经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我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可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向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向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感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完美,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齐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之后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经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当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可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应对所有的困难,从容应对自我肩上的职责。我相信:在一个之后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