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内容页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范文

2024-02-05 07:30:01 实用范文 访问手机版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范文 篇1

只有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改革才能厘清思路,扎实推进。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从体制内来考察,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思想观念障碍主要有五类,需着力攻克。

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观念。该观念只注重量的方面增减,轻视质的水平高低。主要表现为唯数量取胜、只以数量多少论高低。数量固然重要,量的累积才有质的变化,但不可只知求量,不知有质。近些年来,国内流行一种所谓“唯GDP论”的观点。针对这种观念,曾批评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近几年来,“唯GDP论”的观点渐渐式微。但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观念障碍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如在扶贫攻坚领域,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以数字脱贫为导向,只看上了多少脱贫项目,有多少贫困人口因此短期脱贫,而不顾脱贫项目的长期性、科学性,不考虑脱贫的质量和水平。这种观念在其他改革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在创造、考核改革发展成果时,需多从质的方面入手,不可急功近利。

重借鉴轻创造的思想观念。该观念只注重吸收借鉴已有的先进成果,只想搭乘别人的便车,轻视自主创新的方向和努力。主要表现为依附他人成果,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吸收借鉴固然重要,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但一味借鉴不求独创,只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与落后。进入新时代,要求人们不仅去争第一,更要争做唯一,要有自主独创意识。对于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也一样。比如,前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搞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彼此互相借鉴模仿,最后酿成服务单一、产业雷同、恶性竞争的后果。现在,很多政府相应转变观念,提倡结合各地区优势搞特色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经济形式。但有些地区效果仍不理想。这种问题的解决,需在思维方式、体制机制方面有根本性变革,需由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创造才行。

重人际轻规矩的思想观念。该观念只注重讲求人际关系的先在性、决定性,轻视、无视、僭越硬性的规则法纪。主要表现为处处把灵活的人情世故凌驾于规矩之上,满足个人情感欲求。如果“潜规则”泛滥起来,必然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恶果,一旦出问题,人们不会想到通过“明规矩”,通过合理程序化解,而是第一时间找人脉关系疏通,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政治风气将被严重破坏。党政机关既要有人情味,更要有原则。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指出,党员干部应遵守的规矩包括四种:一是党章,二是党纪,三是法律,四是社会中普遍认同的公序良俗。

重顶层轻基层的思想观念。该观念只注重上级领导的长官意志,轻视或无视基层的真实诉求。主要表现为唯官是尊、唯上是从、权力至上,不顾基层意愿。上级指示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从整体高度、长远角度,反映以及满足基层诉求。但若脱离基层实际,上层指示就容易成为胡乱指令。对此,曾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重要决策方案,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嫌麻烦、图省事。”只有充分掌握基层状况,才能科学制定上层决策。所以,在改革中,曾要求:“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方面,要认识到“顶层设计”是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的总体设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顶层设计”也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在基层实践的检验、反馈中不断完善。

重空谈轻实干的思想观念。该观念只注重空谈形式,贪图虚名,不求实效,不想或不愿付诸实干。主要表现为言行不一、多诺少信、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积极的想法、观点固然重要,但若只流于形式,并未付诸行动,就会变为空谈、幻想。曾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如果在改革中,这种空洞不实的观念和做派多起来,那么改革也就成了花架子。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空谈不实的观念和作风,既要在体制机制上明晰分工、划清权责,严格监督,又要在具体工作中,扑下身子听实话、察实情、收实效。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实干。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范文 篇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能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紧迫任务。

推动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实现动力转换。动力转换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实现动力转换,就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使其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二是推动效率变革。效率变革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推动效率变革,就要坚持效率导向和价值导向,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企业运营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整体效率提升。三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点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良好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勇于和善于进行管理变革,消除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弊病,大力推进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完善公司治理,构建灵活高效、符合行业特征、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模式。四是提升企业形象。良好企业形象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国有企业应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方面贡献更大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

推动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依法落实企业自主权,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优化国有企业整体制度安排,积极落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顶层设计,差异化推进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改革、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内生活力。继续优化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从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提高监管效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努力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范文 篇3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守基本方向和原则,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如所强调的:“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关系改革开放方向、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

牢牢把握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权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确保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世界历史的原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方法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取向,如人民立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确立改革开放的根本立场提供了具体指导。总之,马克思主义为确立改革开放方向原则、制定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提供了指南。

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改革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开放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需要顶层设计、周密安排,以强化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协调性。党的领导能使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各种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党的领导能使改革开放有序推进,由经济领域逐步扩展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确立不同阶段改革开放的任务、重点和目标,以把握改革开放的节奏;党的领导能使改革开放的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衔接,避免因为政策之间的冲突而影响改革开放进程,延缓改革开放速度。《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都是关于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有效引导了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实施。

党的领导确保各方面力量的凝聚。改革开放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决定了其能够有效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动员。正是在党的领导、引领、组织、号召之下,人民群众认同支持改革开放,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为改革开放奉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不少创新举措,就是人民群众的发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确保能够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改革开放具有持续推进的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道路的选择关系改革开放的成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的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从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出发谋划改革开放。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改革性质时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对改革性质的定位,也是对改革方向的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依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此作为改革的底线和限度,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为此,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又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健全法治体系。这些从社会主义规定性出发制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确保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各种错误思潮滋生。有人留恋过去,主张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对改革开放成就视而不见;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效率不高,主张彻底私有化,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人向传统寻找救世良方,主张儒化中国、儒化马克思主义。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在涉及改革开放方向、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于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及时发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避免了错误思潮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就改革开放的信心。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谋划改革开放

中国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发展道路,决定了独特的国情。党的十三大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这是党制定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xx届三中全会在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就是基于这一国情而谋划和制定的。

从国情出发确立改革开放的目标。国情是改革的起点,也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党的xx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基于国情作出的理性选择。这一目标要求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设计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果只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会丢掉原则、迷失方向,就可能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从国情出发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应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制定政策,才顺利推进了改革开放。

从国情出发选择改革开放的策略。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改革开放一旦出现重大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渐进式改革开放策略正是基于国情的选择。我国的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拓展到其他各领域,开放从特区、沿海逐步扩展到内地,这一渐进式改革开放策略,避免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投石问路,进行改革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再推广,取得了重要成效。这一重要改革策略,是基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试点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的现实国情,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的选择。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使中国改革开放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党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因改革开放而改变,从国情出发使改革开放的目标、政策与策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范文 篇4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如“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对此,指出:“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我们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只有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环境形成,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举措。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党的xx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必须长期坚持。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民营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截至20xx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部分企业已经在高新技术、新业态等细分领域处于领跑地位。一些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高端市场,推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有效满足了社会需求。高度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高度关怀民营企业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