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000字

2023-05-20 20:45:39 心得体会 访问手机版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篇一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一气呵成,看到凌晨4点,并上网详细的察看了达芬奇书里提到的那几副名画,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一开始有极大的吸引力,可是书的结尾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牵强。

馆长所留下的一系列线索,其实就是为了孙女能找到亲人,所谓的圣杯以及里面所蕴藏的'秘密那只不过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笔渲染圣杯的神奇,以及圣杯的神圣,结尾笔锋一转,变成了亲人相认,而且我在文中还一直猜测,法希探长是不是就是那个导师,后来看到结果禁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书中对宗教,符号,象征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达芬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延伸,虽然是小说,但是我想DanBrown对基督教,符号学,艺术都有很深入的了解,DanBrown,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平平,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去年三月《达芬奇密码》出版后,一下子登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一时好评如潮。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既混合了谋杀,侦探,解谜,悬疑,追捕等常规的畅销要素,又加进了大量艺术史、宗教史、象征学等文化佐料。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那些高级调味品洒得恰到好处,丝丝入味,与惊心动魄的故事完全融为一体。这可不是等闲的本领。

DANBROWN写,却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诉大家,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切都是男性为夺取女性权力处心积虑设下的阴谋。(美国人最喜欢阴谋理论了。)隐瞒,清洗,抹杀,谎言重复一千遍终于变成事实。起初的被迫现在成为自愿,自然,甚至进入潜意识,成为超自然-----神是这样先被人造,然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那些记录事实真相的秘密文件确实存在,但,从来都没有人想要公布它。"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是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谜"--隐修会成员如是说。(我怀疑这些人都是虚无主义的疯子)对不起,读者和主人公一起被愚弄了,整个事件不过是过世祖父和小孙女开的玩笑,一个又一个字迷游戏,如此而已。没有耶稣没有和玛利亚结婚。或许有些事实的确被蒙蔽,但,拿破仑说的对"历史不过是场骗局"。谁也不知道事实真相,谁也不用知道。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篇二

对于这部小说,朋友推荐已久,是时候读一读了。

这部丹·布朗的作品,据读过的朋友说比《解密》好看得多,我读完以后,发觉我的结论颇不一样。文学作品最好不要拿来比较,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两部是不同类型的小说,无法直接比较。《达芬奇密码》是推理侦探,《解密》是谍战小说,或者说有点像虚构的人物传记,所以我这里也不比较了。

2003年出版的《达芬奇密码》最大的看点有两个,一是小说中密码的解密方式,二是对宗教的全新演绎。但是,这两个看点都并非丹·布朗独创。关于密码是由打乱字母重新组合成新的单词这一点,是易位构词游戏,然而对母语不是以字母结构组成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比较新奇,如果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事可能永远也想像不到。之所以对这样解密的方式我不是特别惊奇,是因为在其他的悬疑小说中,也能得到作者自圆其说的解释。关于宗教部分,则在1982年出版的《圣血与圣杯》里,就提出了《达芬奇密码》里关于宗教部分的核心假设。

对于宗教的部分,由于我是无神论者,所以对这一部分十分无动于衷。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天主事工会,还是郇山隐修会,我只能当做历史的一部分或者别人的一段人生经历去看待它。了解这个世界上有这些事物的存在,然而并不为此受到触动。

但这终究是一本小说,郇山隐修会的开创者已经说明那份名单只是个玩笑,唯一说它是真实的只见于《达芬奇密码》的小说而已。但相信它的人会认为,这个组织是秘密存在的,所以不可能留下书面证据。我认为整件事是丹·布朗虚构的,诠释了自己对宗教、男女平等之类的一些想法。大概对宗教感兴趣以及用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会对这本书有更多共鸣。

除去这两个明显的大的看点而外,从文学性来说,这不算一本好看的小说。主线和副线一直缓慢而固执地一节一节交替进行,主线是解开一个谜团,由男主人公带着一个美女,在黑白两道中逃亡,副线是对手的抢夺圣杯之路。架构一般,情节发展缓慢,每一个小节主副线的交替也打乱了读者的思绪。像一个读者说的,这是一次跨领域的写作,是一个历史学家在写小说,至多也就是看得下去的水准。可能这个故事作为电影会比小说更好看,像每一部好莱坞惊险大片一样,它具备了惊险刺激等要素。

再除开这些,它就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一般来说,推理小说的解谜取决于作者愿意告诉你多少,作者没有摆出来的条件,读者怎么也猜想不到。况且有的已知条件会有多种结果的排列组合,当事者也只能一个个试出哪个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有想法的小说,一本出发点和视角比较独特的小说。它展示和触碰的,是大众平时极少了解到的神秘部分。悬疑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把编造的东西写得像真实的,让人们半信半疑,却又没有真实的证据来否定它。这本小说还有一个大胆之处,就是敢于质疑正统宗教,然而可不是反宗教哪,它是提出了另一种宗教的说法。

能够有这么多有争议的点,能让人思考,已经算不错了。但是我不准备重看了,文字实在是很粗糙。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篇三

"《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名品,并不是因为蒙娜丽莎拥有神秘微笑,也不是因为众多艺术史家对它做出了神秘的说明,而仅仅是因为里昂纳多.达芬奇声称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这是《达芬奇密码》里的一段话,买来后破天荒一下子看完了,开始很着迷,等一口气全部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的主要好处在于把大量有趣而耸人听闻的知识凝聚在情节的行进中,不时的教导摆弄一番,这就增加了寻常通俗小说所匮乏的"知性",使书的格调高了很多。

作者的博学体现在对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达芬奇画作内在寓意的假设及其他各种艺术史知识、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基督教早期历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关系史、密码学、符号学、瑞士银行的运作、语言学,尤其是字源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这些知识巧妙的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来,使读者学了很多,也受到很大冲击,却不觉得乏味。

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化史中种种宗教符号隐喻的重新解读,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的颠覆。当然作为小说,有些叙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张、虚构,但不可否认其中许多史实也是有相当的真实度和学术价值。

有些知识其实我们看似生疏,在国外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其实也属于人文常识范畴,比如提到的瑞士银行经理喜欢勃拉姆斯,又提到莫扎特瓦格纳是共济会成员等。说到文字游戏、隐喻等,我想许多人的诧异、推崇和津津乐道,大概是因为本国对人文教育的极端忽视,导致阅读面普遍的狭窄吧?

《达芬奇密码》只是构架好一个很普通的故事,用些新奇的知识来作为血肉填充罢了。而且小说的很多叙述其实都有经典文学家的丰富遗产作基础的。

毕竟其"话说两头"几乎完全只是靠情节取胜,而这情节则是完全建立在读者对"导师"和圣杯真相的好奇心上,这一点其实要稍逊于大仲马的。不过在推理悬疑小说中可算中上之作,其结构上的缺憾是后半部有些勉强,比如那个英国皇家历史学家雷就是导师,作者后来的详细交待无法抹去强烈的编造感,又比如结局的无力,使人觉得由索尼埃的密码引发的一连串故事其实真是很无谓,也逃不出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人物上来说,两个主人公是常见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莱坞模式,尽管作者驾轻就熟,但终究类型化了点。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长科莱之外,其余则基本牺牲在情节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其夹杂了男女、宗教、大都市、历史传说、神秘主义、星象符号、警探、探宝历险等各种卖点,其中宗教信仰的颠覆或原始神秘主义、中世纪传说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当今的潮流,是这股复古潮流的代表。我们能读到很多历史知识,也算是开卷有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