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无风也寒,风雨萧萧,霜雪飘飘。”人们用心收获生活的五谷,期盼着一年的衣食住行,用心清洗四季的风尘,期盼着一生如年的平安美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4节气说明文,欢迎阅读。
24节气说明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许你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已经非常熟悉,自认为自己知道除夕,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但是一年中,还有二十四个小精灵,你曾注意过它们吗?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对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小大寒。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有怎样的历史由来呢?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数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就根据那一带的气候,物候制定出来了,并一直为人流传至今。
在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节气分别是惊蛰,小满,芒种,白露了。
惊蛰是每年的三月五日或六日,这时候气温上升,春雷滚滚,会惊醒正在冬眠的动物,所以叫做惊蛰,惊蛰时很少下雨,适合播种,所以农民伯伯们一般会在这时候种下水稻和玉米。小满则在五月中旬,这时候小麦与大麦都开始成熟了,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变成熟。这时,农民大多数都应该给水稻插秧了,所以这时又叫做“忙种”。白露在九月上旬,白露之后天气变幻转凉,要注意适当的加减衣服。
不论是惊蛰,小满,还是秋分,小雪;这无不体现出中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打春雨惊田,春分清谷连。立夏满芒种,夏至二暑还。立秋暑白露,秋分寒露阵。立冬雨场雪,冬至寒又寒……在这二十四个节气里,流淌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正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中,二十四节气铸就了文化精神,中华人民的勤劳智慧。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中华文化才更加博大,中国传统节日才得以流传至今,年复一年,二十四节气会伴随我们,永远流传下去。
24节气说明文2
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也是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而远在春秋时代时,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这四种节气,通过后人的观测和堪察,逐渐完善成这造福子孙后代的二十四节气。到了秦汉年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新的一年。“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每到这个时候,冰雪开始融化,鸟语花香,植物发出嫩绿的芽,农民伯伯也开始了耕作,为一年的收成播下希望。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一点都不错,人们在这个时候是最忙碌的,因为这是新一年的开始,现在不忙于播种到秋天就没收成哦。
在古代,立春有许多习俗,如天子要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又有《立春》一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在古代还有一个传说:立春快到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和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会以坑里飘出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然后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么,有第一个节气就会有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大寒一到,就意味着年即将结束,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低温、风大、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有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潇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这个时期,人们外出要小心,地面湿滑,走路要谨慎,不可跑动,以免摔倒,要注意保暖。“大寒小寒,冷成一团”的谚语也说明了大寒之冷。大寒也是全年中降水最少的时候,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水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说说,适时浇灌。
二十四个节气,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节气的故事,可以通过上网、报纸等方式来获取,二十四节气是人民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永生永世都记得它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不能忘!
24节气说明文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24节气说明文4
毕淑敏曾谈到:“节令就是一种命令。”是的。我们可在端阳看苇叶依依,在中秋品蟹赏月,在大雪纷飞时围炉煮上一壶醇厚的美酒。冬天的西红柿不会有骄阳的热情,而板栗也要在秋日才会格外甘美。然而生活在当下,人们忙碌而疲累。父母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我们为学习而扎根教室,幼年背过的“春雨惊春惊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也逐渐退到记忆的墙角——我们,迷失了季节,迷失了自然。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就已经形成了对节气的最初认识。而此后的三千多年,二十四节气也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瞭望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风烟弥漫,所有繁华荣辱,悲欢离合,都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看透。铁骑悍勇的汉逝去了,如锦的盛唐消散了,凝结血泪的明清陨落了。而只有二十四节气,伴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一直流传。
不桥流水的江南,或许是清明前后的细雨霏霏中,戴笠披簑的男子用心耕耘面前的青青麦地。而他的身后,那是烟雨笼罩中的白墙黑瓦的农家小院。莽苍的的黄土高原,回荡着信天游的地方,勤劳朴实的女子在窑洞前铺晒收下的苞米。二十四节气,从沉厚的历史走来,它本身即已承载了中华文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沧桑。
而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二十四节气又该是如何存在呢?我也曾经仔细的记下银杏抽芽的时间,也是发现春分的几场雨确实有着让大地被严冬冻得苍白的脸色重新变得黑黝的神奇功效。但是我似乎无法做得更多。我不能熬夜到凌晨只为发现第一场秋露是何时降下,我必须养足精神来应对第二天的学习。于是我便渐渐麻木,渐渐错过,错过了“夜雨剪春韭”,错过了“莲花过人头”,错过了“战地黄花分外香”,错过了“独钓寒江雪”。我有时也会在长久的麻木中惊醒,在向同学询问今天的日期之后偷偷的查看自己又到了哪个节气前后,自己又错过了哪些景色与故事。
如今已是寒风扑满的十一月,我掐着指头算,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我都错过了。也许明年这些景色会更好,但今年的最终是辜负了。而我想与之一起辜负的还有一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听啊,窗外的风欲语还休。
24节气说明文5
二十四节气流金溢彩,你秀美骨骼,玲珑衣衫。
——题记
立春,软衬三春草,柔铺一缕香。
不是因为太寂寞才想起你,而是因为想起你,才感到寂寞。我在茫茫书海中追寻你的清香味道,纵使万般艰难,也要找到你,易安。书真的很奇妙,我见到了一个温婉的女子,淡定安静。那心中,万种风情。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是"寻寻觅觅"的艰辛。但无论是什么,只是坚强的易安。在这里,我成为易安的黄花,纷纷扬扬,陪伴她左右,她提着那盏坚强的灯,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小暑,满架蔷薇争艳节,三伏亦感清凉。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行行文字中,问我。他的眼角荡漾开来细碎的笑意,眼神中是让人捉摸不定但能感到温暖的东西。"如果森林中没有欢乐的回响,如果郁金香的裙摆不在风中飞扬,如果叶尖的露珠不在时间的边缘跳舞,那么在琴弦上弹出暂无音调吧。因为我想要为你唱着歌的心,是不会离开的啊。"我低低吟诵着。亲爱的泰戈尔,你常说:"我不能从繁花中摘一片绿叶给你,我也不能从远方的金霞给你携来一缕云彩。"但你不知道,在这里,在书中,你给了我穿越百年的幸福的声音。
大寒,繁花落尽伊人清瘦,三九寒天可予我温柔?
朵朵落红如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的灵魂,能否把清江看透?"哀民生之多艰"这一段水流,恰似你的悲愁,绵延无尽。于是,在这里,遇见你,屈原。看你的命运跌宕起伏,把我从云端推落,却让我好好地看清整片天空。然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里,你紧握我的手,给我希望与力量,所以我无所畏惧。
尾声
在这里,我一个人看书,孤单却不悲伤;在这里,听见书中的脚步声,干净却不空寂;在这里,在广阔原野中舞蹈,开心却不喧闹。只因为在这里,有你们一路相伴!